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内窥镜模组:临床诊疗的革新引擎与未来图景

时间:2025-11-07 预览:0

       内窥镜模组作为内窥镜的核心部件,其技术突破正推动临床诊疗向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深度变革。如今,它已在多科室实现应用革新,未来随着多技术融合,还将开拓更多临床新场景,为医学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首页应用医疗

一、临床应用的全方位革新

内窥镜模组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内窥镜仅能提供白光形态学观察的局限,为医生的诊疗工作装上“多维”和“智能”的滤镜,实现了诊断、手术、诊疗流程的全面升级。

image

(一)诊断模式:从“看得见”到“看得准、看得早”

窄带成像技术通过特定波长窄带光照射,强化黏膜表层血管和细微结构对比度,清晰显示早期消化道癌的毛细血管模式,实现“光学活检”,大幅提高早癌发现率。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将共聚焦显微镜集成于尖端,可在活体进行1000倍放大,实时观察细胞及亚细胞结构,实现可疑病变即时在体病理学诊断,减少不必要的物理活检。

荧光内镜利用病变组织对荧光物质的特异性摄取,在形态学改变前识别癌前病变或早期恶性肿瘤,如在肺癌早期筛查中,可检出直径仅2mm的癌前病变,检出率较传统方法提升3倍。

image

(二)手术模式:从“治大病”到“微创、精准、保功能”

内镜手术(NOTES)持续拓展,借助高度集成的内窥镜模组,通过自然腔道进入体腔手术,实现体表无创,减少患者创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广泛普及,依赖电子染色内镜精准划定病变边界,结合特殊成像技术判断浸润深度,通过内镜前端刀具模组完成精细剥离,实现早期癌微创完整切除,保留器官功能。

介入性支气管镜与超声内镜(EUS)引导下的治疗愈发成熟,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搭配超声模组可精准定位外周肺结节并开展活检或消融;EUS能“透视”邻近脏器,其引导下的多种诊疗操作已成为重要微创手段。image

(三)诊疗流程:从“分步进行”到“一体化平台”

多模态成像融合成为常态,同一台内窥镜可快速切换白光、NBIAFI等多种模式,医生无需更换设备即可获取互补诊断信息。

“诊断-治疗”一体化流程优化,发现病变后可通过同一内镜通道伸入治疗器械直接治疗,大幅提升诊疗效率,减少患者等待时间。

二、核心技术突破驱动应用升级

内窥镜模组的临床革新离不开底层技术突破,关键技术的迭代让其在性能、适配性、安全性等方面持续升级。

(一)成像质量跨越式提升

CMOS芯片的普及替代传统CCD芯片,解决了成像模糊、功耗高的问题。清祺电子一次性内窥镜模组采用定制化CMOS芯片,成像清晰度行业领先;清祺电子0.85mm超微型模组集成高性能传感器,实现16万像素高清成像,可清晰呈现细小血管、神经束等结构。3D成像和荧光成像技术的融入进一步提升诊断精度,3D4K荧光电子胸腹腔内窥镜让手术操作精度提升40%

(二)模组微型化与专用化发展

模组微型化突破让内窥镜得以进入此前难以触及的人体部位,清祺电子0.85mm直径模组适配神经外科、眼科等科室细小组织探查;清祺电子泌尿系统内窥镜模组轴向尺寸缩减至 5.2±0.1mm,可轻松进入肾盂和输尿管上段操作。针对不同科室需求的专用模组不断涌现,消化科胶囊内窥镜将小肠疾病检出率从30%提升至70%以上;呼吸科4K超高清支气管镜可清晰显示直径仅1mm的肺结节。

image

(三)一次性模组破解感染痛点

一次性内窥镜模组突破“性能、成本、微型化”技术悖论,完美解决复用式内窥镜清洗消毒繁琐、交叉感染风险高的问题。清祺电子通过超薄树脂精密封装技术,在保证防水性能的同时实现轻量化,其一次性内窥镜模组单件制造成本较同类进口产品降低38%,泌尿系统镜种模组已量产,消化、呼吸系统镜种模组也在推进量产,广泛应用于基层医院和大型医疗机构。

(四)AI与模组深度融合

不少内窥镜模组已集成AI相关技术,搭载AI算法的CMOS芯片能提升图像动态范围和低光性能;荧光芯片与AI辅助诊断系统结合,可自动分析荧光信号并提供量化诊断依据。临床操作中,AI能自动标记息肉、出血点等异常组织,缩短医生阅片时间,减少漏诊风险,助力基层医院提升诊疗水平。

三、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发展现状

(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正蓬勃发展,2021年市场规模已达248亿元,较2017年增长 45.0%。预计2025年将达到393亿元,2030年有望攀升至609亿元。2021-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12.2%2025-2030年为9.2%,增长速度超越全球平均水平。

(二)市场分类与竞争格局

按成像原理,医用内窥镜可分为电子医用内窥镜和光学医用内窥镜。电子内窥镜基于光电信息转换及图像处理技术,镜头一体化设计集成多种系统;光学内窥镜依赖几何光学成像原理,可搭配多种外接配件使用。

按使用次数,可分为可重复使用和一次性医用内窥镜。前者需长期维护及术前清洗消毒,后者无需维护,包装前已消毒,使用后废弃。

竞争方面,硬镜市场外资主导,卡尔史托斯、奥林巴斯等企业占比超80%,国产企业沈阳沈大市场份额约5%;软镜市场由奥林巴斯、宾得、富士垄断,奥林巴斯占有率超60%,国产厂商开立医疗、澳华内镜等虽推出高清产品,但市场份额仍较小。不过,随着国产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开立、迈瑞等企业已跻身2023年国内内窥镜销售额前五,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四、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内窥镜模组的未来将朝着智能化、无创化、功能化深度演进,同时在技术、市场、应用场景等方面呈现多元发展态势。

(一)技术向超高清、智能化与分子级成像进阶

分辨率持续升级,4K模组渗透率不断提升,未来8K分辨率模组研发将成趋势,搭配高动态范围、窄带成像等功能,进一步提升图像细节呈现能力。

光学AI芯片成为研发热点,以上海理工大学光学AI芯片为例,无需传统GPU即可完成 AI 推理,应用于内窥镜模组后可实现更快的实时图像分析和病灶识别。

量子传感芯片的融合,有望实现单分子级成像,为早期癌症等疾病的分子诊断提供可能。

(二)国产替代加速与全球化布局深化

2024年国产模组市场占有率已达38.6%,预计2025年将突破42%。海泰新光、开立医疗等企业持续发力核心技术,国产模组在高端领域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出口方面,产品已销往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未来通过获取更多国际认证,将逐步进入欧美高端市场,全球化布局不断完善。

(三)多技术融合开拓临床新场景

与机器人技术深度结合,打造更精准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在神经外科、心脏搭桥等高精度手术中实现更精细操作。

无线传输和远程控制技术升级,推动远程内窥镜诊疗普及,让偏远地区患者也能享受三甲医院专家服务。

多模态融合成为常态,一款模组可集成白光、荧光、超声等多种成像模式,满足同一手术不同诊疗环节需求。

(四)全镜种与定制化服务成竞争核心

企业将聚焦全镜种布局,如清祺电子计划到2027年形成覆盖12大类别的全镜种供应能力。定制化服务进一步深化,将针对特殊病症、特殊患者群体开发专用模组,如适配儿童的微型化内窥镜模组、针对罕见病的特异性荧光标记模组等,满足临床多样化需求。image

(五)无创化与便捷化成为终极追求

可控磁控胶囊机器人将实现精准体外控制,在胃和结肠中全方位、无死角检查,并可能具备定点给药或微型活检功能。

可吞咽式一次性治疗胶囊有望出现,专门用于止血、切除小息肉或释放药物,进一步降低侵入性。

内窥镜模组的发展是工程技术与临床医学深度融合的典范,它正将内窥镜从单纯的 “观察工具”转变为强大的智能化诊疗平台。未来,它将不仅是医生眼睛和手的延伸,更是集高精度传感器、实时AI大脑和精准执行器于一身的“体内机器人”,最终实现疾病的超早期发现、精准微创治疗和患者快速康复,引领医学进入全新时代。

文章后图1.jpg